2013年4月21日,宁夏出台了一项新制度,对贺兰山东麓产区的葡萄酒庄实行列级管理制度,此制度一出,业界哗然。有人认为,贺兰山东麓产区这一举动有力地推动了产区化发展,从政策方面再一次引领了行业风潮;更多的声音来自于对这一制度的质疑:这是在模仿法国1855年波尔多葡萄酒产区酒庄分级体系,中国的葡萄酒产业远远未达到这一高度,一旦实行,宁夏将成为国内首个采用这一国际化管理模式的葡萄酒产区,恐怕水土不服。这一制度是否是“照猫画虎”,如果利大于弊,能否在中国酒庄中实行?
产区列级管理值得探索与推行,但要因地制宜。近年来,产区化发展已经成为中国葡萄酒行业实现“整体升级”的重要课题。不得不承认,宁夏产区的活跃度在近两年中属于最高的。无论是出台相关政策规定,还是通过各种推广活动积极进行产区宣传,都使得这一产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提高。用宁夏葡萄酒产业协会会长容健的话说,“贺兰山东麓产区已经具备了设置产区列级管理办法的条件”。但是,外界对于其“单纯效仿其他相关制度”属于误读。现在,该产区内的酒庄大大小小有上百家,列级管理办法的出台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统一规划对众多酒庄加强梳理与规划,落脚点是提高产品品质,保证酒庄良性发展。本刊曾对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进行过实地走访,这里的酒庄最大特点是金字塔结构明显,而通过对葡萄酒质量、葡萄园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种植酿造和酒庄主体建筑等方面的考量,找到适合该产区自身发展状况的统一管理制度,便于打造整体形象。
“产区列级”要在中国酒庄实行,并不是一蹴而就,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实行“产区分级”的有利之处体现在哪里?容健认为,主要在于敦促整个产区对葡萄酒质量的重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部分酒庄不规范的定价行为。现在,推广酒庄旅游也利于产区知名度的提升,因此把酒庄的旅游接待能力放进评级标准也是结合国情的做法。有人说,实施“产区分级”说明产区管理现实了“闭环”,但本刊认为要在中国推行开来还为时尚早。产区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葡萄酒质量,而这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本文标签:葡萄酒
编辑:阿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