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据外媒报道,富邑葡萄酒集团计划在中国设置生产线,以此应对中国实施的反倾销税政策。富邑总裁福特(Tim Ford)表示,公司最终将使用中国葡萄生产奔富葡萄酒,以便重建中国市场。
中国是富邑葡萄酒的出口市场,2018-2019财年,亚洲市场占其总息税前利润的45%。由此来看,中国市场的可连接发展对富邑来说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富邑集团的做法并非孤例,已有多家澳大利亚葡萄酒企业在布局国内葡萄酒产区,化解中国的高关税政策。
辣么,这样的做法对国内的葡萄酒家当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澳大利亚葡萄酒企业是否能以此“重生”?
01
一年暴跌90%,澳洲酒生计寸步难行
事情或许要从2021年的裁决提及。
2021年3月26日,连发两份宣布,对澳大利亚葡萄酒双反观察做出最终裁定,决意于两天后对原产澳大利亚的相关葡萄酒征收反倾销税,最高税率为218.4%。
靴子落地后,澳大利亚葡萄酒的出口量、额出现了断崖式下跌。仅2021年上半年,澳大利亚葡萄酒对中国的出口额就从2020年上半年的4.9亿澳元下跌至1300万澳元,同比下降90%。
与此同时,高额的反倾销税也直接导致了产品的滞销。澳大利亚葡萄酒局的汇报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澳大利亚全国葡萄酒库存水平为21亿升!
而此前几年,因在中国市场的热销,澳大利亚葡萄酒的销量连续多年超过提供量,库存水平维持在低位。
有澳洲酒企业主告诉微酒记者,对中国出口受阻之后,多数酒庄一时之间寻求不到办理方案,导致澳大利亚葡萄酒企业生计困难,澳洲农业部分乃至提出了“拔藤”这样的极端方案。
据打听,尽管澳大利亚葡萄酒企业尝试积极寻找替代市场,但目前来看并不奏效,中澳政策的不稳定仍是难以办理的核心问题,或许在未来5年,澳洲酒都要面临动销困境。
02
布局国内酒庄,融入中国经济内循环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澳洲酒企业主将目标转向了中国葡萄酒庄,计划在中国本土推出葡萄酒产品,或对澳洲原液进行灌装。
天鹅酿酒集团董事长李卫在接受微酒专访时表示,除了布局智利、法国等产区外,也会将触角伸向国内,“我们已经对宁夏考查了三次,而且和目标酒庄、产区进行了深度沟通,目前已经确定了收购事项,产品将于2022年3月的春糖正式公布。”
别的,2021年5月,也陆续传出富邑集团、誉嘉葡萄酒集团高层分别考查宁夏、青海产区的消息,应该是在为并购酒庄或委托加工做筹办。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进入中国市场的澳大利亚都度酒庄已经于2021年12月率先推出了产自宁夏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新品,并在线下门店投放和贩卖。
由此来看,尽管关税政策使得大片面澳洲酒难以进入中国,但相关企业却并不愿意放弃中国市场,尤其是在国内具备较高认知度的大品牌,更是对在中国生产葡萄酒填塞信念。
对此,有行业人士剖析认为,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以内循环为主,国内国外双循环互动的格局,澳大利亚企业在中国寻找到合适的上游提供链是一个不错的应对措施,他们有现成的品牌、渠道以及客户资源,能够与提供商互补,也有益于融入中国经济的内循环发展。
熟悉国产葡萄酒的业内人士汪海(化名)告诉微酒记者,其实,这样的做法不但能赞助澳大利亚企业渡过难关,同时也对宁夏产区和国产葡萄酒的发展有好处,具体说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此举反映了国际葡萄酒公司对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的认可,能产生一定的宣传效应;
二是有投资就会拉动本地经济发展,带动本地酒业以及税收增加,葡萄酒行业的上下游家当都会受益;
三是带来新的种植酿酒理念和技术。目前,宁夏毕竟是埋土防寒的,生产成本高,在品种品系的育种和埋土取土方面或许会有新的突破;
四是给宁夏的本土葡萄酒企业带来竞争压力,优胜劣汰,促进家当健康发展。
03
要小心澳洲酒的入侵?
除了积极影响,澳大利亚对宁夏产区的投资是否还会有另一面?
有行业人士认为,宁夏葡萄酒产区应该引起一定的鉴戒。从国产饮料品牌几十年的发展就能看出,被外资并购往往会使品牌销声匿迹。同理,若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企业开始做收购动作,宁夏贺兰山东麓的中国风土标签是否会逐步淡化,宁夏葡萄酒是否会渐渐带上澳洲酒的烙印?
“其实葡萄酒和饮料并不能等量齐观”,汪海表示,葡萄酒是非常有个性的酒饮,每一个产区适应的品种、气候、种植土壤都不尽相像,这些都会影响酿造葡萄酒的风味,若能做出自己的特色,被消费者所喜好并不存在上述问题。
对此,一位行业剖析人士表示:“国内某些大厂做的葡萄酒,已经在逐步被有个性和特色的小酒庄所替代,尽管产量低,难以形成规模,但我从这样的酒庄身上看到了更强大的生命力。”
同时,汪海也认为,尽管宁夏葡萄酒和澳洲酒会有一定差别,但酿造技术的确能改变葡萄酒的风格,使宁夏葡萄酒无限靠近澳洲酒的风味特点。
但最环节的仍旧在于,宁夏的葡萄酒庄应该找到适应本地种植的品种,而且在不断的试验和摸索中,酿造出中国葡萄酒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从目前来看,澳大利亚葡萄酒企业布局中国酒庄,以及在中国生产葡萄酒这件事只能说是“曲线救国”,一方面,品牌溢价的能力会降低;另一方面,“洋品牌+中国酒”这样的模式,中国消费者的接受度怎样还尚未可知,品牌方也还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来引导消费者,全部都要等待市场的验证。
本文标签:国际酒讯
编辑:月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