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澳洲酒开启国际化之路
澳洲葡萄酒多年来都不为世人所知,直到1990年才被英美两国的消费者“发现”。在此之前,外来因素对澳大利亚的葡萄酒影响甚微:一是由于澳洲历史上不同的品种和各地区形成较强的联系,如猎人谷赛美蓉,澳大利亚人已经将自己独特的气质注入了既定的概念,并产生了惊人的结果:虽然欧美国家的一些酿造技艺和先进理念被不断引入澳大利亚,但被本地的葡萄酒产业视为异数、不自然,进而舍弃。除部分知名酒庄以外,当时几乎整个澳大利亚的酒庄都是在不紧不慢地生产着维欧尼、内比奥罗、灰比诺、添普兰尼洛和芭巴拉等品种。除早期开创性的个例外,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澳大利亚才真正有人认真酿造黑比诺和霞多丽。
近几年,澳洲葡萄酒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和创造力.在葡萄种植、混酿、包装以及创立品牌新概念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这种创新要成为世界主流,还需要时间的考验。当地生产者们开始重新审视他们对待葡萄酒的态度,走出传统,更多地关注消费者的需要。并加快了澳大利亚葡萄酒的国际市场的发展,在英国市场的销量从5%增长到25%,在北欧市场也以每年20%的速度快速增长,而美国市场将成为澳洲高端酒的主宰者。
发现澳洲酒的中国市场
近几年来,法国酒、波尔多名庄酒等在中国市场的价格被一再拉高,而2012年8月中国商务部又针对欧盟葡萄酒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加上法国优质葡萄酒资源已经被“中国葡萄酒买家”过度开发,使得波尔多酒在国内市场达到了短期饱和的状态。国内酒商为分散风险和寻觅新的增长点,不再单单停留在旧世界酒或是法国酒,开始将目光投向新世界国家葡萄酒。
11月下旬,受澳大利亚国际酿酒集团所邀,新食品杂志社组织了23位中国酒商,组成澳洲葡萄酒五星级酒庄之旅考察团,旨在减少供应商和购买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屏障,促进中澳合作,加快澳洲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迅速发展。
近距离感受南澳
此次行程为期9天。我们先后造访了澳大利亚从瑞瓦蓝德(Riverland)、麦凯伦谷(Mclaren Vale)到巴罗莎谷(Barossa Valley)等产区的酒庄,主要包括澳大利亚国际酿酒集团(Vinternational)旗下的福克斯高登酒庄(Fox Gordon Wines)、地之灵酒庄(Growers Gate Wine)、Gomersal Wines酒庄、Adelaide Winemakers酒庄、Penny’s Hill Winery酒庄、庞德酒庄(Chain ofPonds)、雅士酒庄(Project Wine)以及奔富酒庄(Penfolds Winery)等。据陪同的导游介绍,这里常年气候干燥,很少降雨所有动植物的生存几乎都依赖于流经这里的澳大利亚母亲河——马里河。
11月19日,我们到达阿德雷德,下榻国际假日酒店。无处不在的开放式酒吧,街旁店铺桌子上的葡萄酒杯,更加突显了当地浓厚的葡萄酒文化气氛。与大多中国人处于应酬而被动饮酒的需求不同,澳大利亚的人民对葡萄酒是出于真心享受的,一种自然的自我需要。笔者来到当地最大的酒窖连锁Ist Choice Liquior和酒类超市coles连锁,见到当地人们购买葡萄酒的情景,购买者不分老少和阶层,如同买菜般的熟练和从容,购买数量也非常可观,这与在中国超市门可罗雀的酒架形成强烈对比。
20日至22日,我们到访了地之灵酒庄(Growers Gate Wine),见到了夏迪(Hardys)首席酿酒师彼得·道森(Peter Dawson)先生。彼得·道森先生是“国际红葡萄酒酿酒师”两次冠军得主,也是在夏迪工作超过30年的夏迪全系列产品“首席酿酒师”。在这里,考察团的成员们看到了CCW的种植之美,也品尝到了彼得·道森先生亲手酿造的葡萄酒,一行酒商纷纷被其饱满度及优雅的口感折服。酒庄庄主还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西餐,地道、极具澳大利亚特色的海鲜食物搭配上澳大利亚的葡萄酒,陶醉了我们在场的所有人。
与此同时.23位中国酒商组团考察澳大利亚葡萄酒的事情受到了当地媒体极大的关注。当地主要媒体《阿德雷德日报》的记者特意采访了我们,日报记者向笔者详细了解了此行的目的和我们对澳大利亚葡萄酒的看法。
在采访过程中,澳大利亚国际酿酒集团CEO薄文森(Harrush)先生表示:“此次中国酒商考察团的到来,毫无疑问会对当地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行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尽管中国目前只是澳大利亚第四大葡萄酒出口市场,但近些年24%的年均进口增长率,确实是其他当前主要国际市场难以企及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Adelaide Winemakers酒庄。该酒庄坐落于麦凯伦谷产区,这里生长着最古老的老株葡萄树藤,据记载,其中最早的种植年份可上溯到19世纪60年代。该酒庄以单一葡萄园的传统酿造技巧,来保证好酒产生的三个灵魂要素——年份、品种和产地。酒商们对一支40澳币的Adelaide Wine-makers酒庄酒,给予了极高的肯定和绝妙风味的高度赞誉。一行人在初尝小口后,热情瞬间高涨,甚至有酒商高度赞扬其为澳大利亚的“教皇新堡”。当场就有不少酒商买了一瓶作为样酒,甚至极个别偏好此酒的酒商当即提出购买五箱。
23日,依旧是烈阳当空。我们特意拜访了邀请我们考察澳洲五星级酒庄的澳大利亚国际酿酒集团的董事长史蒂夫·米勒(Steve Mil-lar)先生。史蒂夫·米勒先生热情耐心地给我们讲解了很多澳大利亚葡萄酒的历史文化及发展。对于我们的到来,他表示:“这是澳大利亚葡萄酒更加中国化的需要,也代表澳大利亚葡萄酒的酿造越来越符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随后,史蒂夫·米勒先生带领我们参观了澳洲葡萄酒最大灌装生产线-Portavin。据他介绍,Portavin创建于1989年,是澳大利亚第一家流动葡萄酒灌装公司,经过多年发展,至今拥有6个灌装厂,分布于玛格瑞特河、帕斯、阿德雷德、墨尔本、悉尼及新西兰一奥克兰,是目前澳大利亚最大的专业葡萄酒灌装公司。一进入车间大门,工作人员便给我们每位成员戴上眼镜、工作服、工作帽等。进入到工作区间,看到的是专业化的流水线生产模式,感受到了提供的个性化服务,以及“量身定做的葡萄酒灌装”的合作方式。Portavin总裁托尼·若耶(Tony Royal)先生对每一步具体操作细节都给我们讲解得非常详细。他说.Portavin的任务就是“从酒罐到货架关照您的葡萄酒”。
“以品质与品牌开拓国际市场”
——对话澳大利亚国际酿酒集团董事长史蒂夫·米勒
作者与史蒂夫·米勒先生合影
《新食品·葡萄酒评论家》:首先,非常感谢贵公司给我们考察团的协助和安排。我们了解了五星级酒庄的品质和理念,我们会让更多的中国消费者品尝到更多更优质的澳洲酒。
史蒂夫·米勒:我也非常高兴,能在这里见到这么多优秀的中国酒商,这意味着我们澳洲葡萄酒的中国市场,将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更大的突破和变化。
《新食品·葡萄酒评论家》:对于澳洲流入到中国市场的移民酒,你怎么看?
史蒂夫·米勒:在两国机制允许的环境下,有这种商业方式的出现,也是正常的。这也说明两国的商业及活动交流越来越频繁密切了,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商业现象。其次,这表示澳洲酒已经被中国消费者接受并越来越受到喜爱,这对于我们澳洲酒,尤其是对于我们这种大型的葡萄酒酿造企业来说,是一件好事。
《新食品·葡萄酒评论家》:近年来,奔富酒庄酒在中国市场受到高度追捧,你是否看好这种现象?
史蒂夫·米勒:非常看好!奔富酒在中国市场受消费者喜爱,价格持续升高,甚至达到法国波尔多名庄酒的高涨热度,这将会带动澳洲酒的其他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我们这样的企业也必将受益。再者,至于说会不会像波尔多名庄酒一样存在价格泡沫,我个人不这么认为,因为要看奔富酒庄对品牌的整体运营情况,品牌成功,企业才能成功,品牌运营就包括了要酿好葡萄酒,做到品牌的传播管控以及市场发展管理。我相信奔富具备这种实力和能力,也更加希望它能在中国市场持续增长。
《新食品-葡萄酒评论家》:澳元汇率不断攀升,而澳洲葡萄酒高端产品在国外市场的知名度也并未达到法国名庄酒的高度,贵公司将会有什么战略性的市场规划和策略?
史蒂夫·米勒:澳元汇率的攀升是必然的。随着汇率的增长,对低价位的产品的导入及销售带来的压力巨大,但这远远抵挡不了澳大利亚葡萄酒的整体海外发展。如奔富近来在中国市场受到的热捧,代表澳大利亚酒在中国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这有助澳洲酒的整体发展。
首先,我们要种好葡萄,然后用最佳的方式酿好葡萄酒,加上国际化的精美包装,赋予品牌国际化发展,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我们一直都是以品质与品牌以及采取多样化的合作方式,与国际大型酒商和零售商取得更长远的持续友好的合作,在未来海外市场的发展,我们将继续保持这样的发展方式。
本文标签:葡萄酒
编辑:阿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