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委三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我市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市委召开三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会议进一步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和奋力拼搏的良好作风,全力推动科学发展、转型跨越、赶超进位、富民强市、构建和谐,努力实现五年翻番、八年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小康社会总体目标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实现五年(2012—2016年)发展目标。到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比2010年翻一番;2016年,全面建成小康程度和全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2—2016年,经济总量增速保持两位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年递增14%;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年递增25%;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0亿元;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两番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40亿元。第二步,到2020年,主要经济指标比2010年翻三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0元,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2.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两大约束性指标提前8年实现 2012年9月7日,民勤蔡旗断面过水总量达到29071万立方米,提前8年实现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确定的2020年蔡旗断面年度下泄水量达到2.9亿立方米以上约束性指标。
我市持续推进生态立市战略,围绕节水、治沙、造林、防污四个重点,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严格落实“四禁”规定,大力开展沙漠锁边行动和人工造林,加强封育和湿地保护恢复;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减少节约农业用水;积极进行人工增雨雪,平均降水量比历年同期增加20%,全市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年内未出现沙尘暴。据省水文水资源局蔡旗水文监测站监测,至12月31日,蔡旗断面过水量达到3.48亿立方米,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0.85亿立方米。青土湖地下水位比2007年提升0.54米,形成水面15平方公里。印证了将原规划后10年治理任务提前到5年完成的科学性,标志石羊河流域科学用水和生态治理步入良性轨道,对推进国家生态安全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的意义。
3.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再创历史新高 2012年5月2日,武威重离子治疗肿瘤中心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从论证到实施,仅用43天,是市委、市政府无中生有抓项目的成功实践。
2012年,全市深入实施“项目带动行动”,以项目建设为核心,树立大资源观念,发挥“领导效应”,“跑部进省”,把国家支持政策转化为具体项目,把潜在机遇转化为发展现实,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和抓大项目的力度,使项目规模持续保持在1000亿元以上。全年全市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869项,比上年增加343项。其中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87项,增加75项。实施招商引资项目389项,实际到位资金约390.8亿元,比上年净增29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0亿元,增长68%。多数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20亿元,增长14.5%;全部工业增加值107亿元,增长2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5亿元,增长4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50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6208元,增长19.5%;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24.6∶42.3∶33.1调整到22.5∶46.9∶30.6。又是继2011年后项目建设最多、投资额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综合效益最好、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一年,为武威转型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我市荣获全国第一家“中国葡萄酒城”称号 2012年10月26日,我市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全国惟一的第一家“中国葡萄酒城”。“中国葡萄酒城”的命名,是对武威乃至甘肃发展葡萄酒产业优势的认可和鼓励,对于武威乃至甘肃葡萄酒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12年4月,我市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签订了《甘肃武威“中国葡萄酒城”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制定了《武威市建设中国葡萄酒城规划》,着力打造“中国葡萄酒城”品牌。“中国葡萄酒城”的成功命名推动了以葡萄酒为主的“液体经济”首位产业的快速发展,莫高、威龙、紫轩等6家葡萄酒生产企业生产总量达10万吨,酿造葡萄面积发展到16.65万亩。到2015年,全市酿造葡萄种植面积将达50万亩,加工能力将达到20万吨。
5.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全面启动,金色大道进展顺利 2012年,全市竭力实施城乡融合战略,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固定资产投资近300亿元,新建了一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工业、住房、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生态项目。新改建城区道路17.6公里,天马湖景观治理一期工程基本竣工蓄水。新城区公共卫生综合服务楼投入使用,水务等7座综合服务楼完成主体工程,影剧院等公共服务设施进展顺利。金色大道投资12.9亿元,累计达到21.5亿元,167公里路基工程基本完工,铺油68公里,部分路段通车。建成核心区内三级配套路网220.8公里、客运站点134个,新开通沿线6条公交线路、投入公交车80辆。完成了《大靖城总体规划》、核心区24项专项规划、天祝金强川经济综合发展核心区和民勤核心经济区建设规划。
6.洪水河百里生态经济长廊启动建设 2012年10月30日,洪水河百里生态经济长廊建设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是我市强力推进生态立市战略,积极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继民勤老虎口、青土湖治理之后的又一个沙漠锁边行动。根据《洪水河百里生态经济长廊建设规划》将在去今两年使区域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0%以上,从根本上改善武威城东生态环境,支持荣华———清源经济开发区。自工程启动以来,先后有10万余人次参加义务压沙,共埋压沙障3.8万亩。
7.全市近2万人“下山入川” 2012年是我市实施“下山入川”工程的关键年。为确保移民1.7万人的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市上编制了《武威市下山入川工程规划(2012—2014年)》,强力收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农林场,用于无偿安置移民。各县区根据市上的统一部署,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统一建设”的原则,进一步制定细化移民规划,积极整合项目资金,着力改善基础条件,培育特色富民产业,切实加强移民住宅建设,加大政策扶持移民搬迁力度,确保了“下山入川”工程的有序推进。全市共完成“下山入川”移民19548人,占计划任务的115%。
8.我市保障性住房开工数和竣工率居全省首位 2012年,市委、市政府不遗余力改善民生,争取省政府下达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26002套。工程于4月底全面开工,实际开工26783套,开工率103%;工程规模大、进度快、连片集中,主体竣工23147套,竣工率89%,完成投资240250万元。建设任务数和开工数居全省首位,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尤其在融资代建方面为全省探索出了成功的经验。2012年11月5日,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推广武威经验。
9.武威产生“三牛效应” 为破解跨越发展人才制约的瓶颈,我市启动人才特区试点和人才高地建设,面向全国公开选拔选聘了31名县级领导,志愿到武威工作的清华大学毕业生焦三牛通过严格、公开、公平、民主的公选程序,以全部第一的优异成绩脱颖而出,为全国不拘一格选人才创造了范例,受到了中央组织部、省委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公选“三牛”已经超出了武威自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短缺人才的意义,产生了“三牛精神”,引发了“三牛效应”。2012年全市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476名,其中博士7名,硕士139名,“211”工程院校277名。集中引进工业人才104名,定向选调生12名。
10.我市获省级银行授信1300亿元 2012年12月11日,我市与中国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签订300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至此,我市全年获金融机构综合授信额度达1300亿元,开创了历史先河。其中,我市与工商银行甘肃省分行、中国银行甘肃省分行、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甘肃银行、兰州银行武威分行分别签订200亿元、200亿元、360亿元、280亿元、260亿元综合授信额度。至年底,各金融机构已与69户企业签订78.85亿元的《贷款意向协议》,已经和正在审核发放贷款48.3亿元。
本文标签:十大新闻
编辑:阿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