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行业面对的增长环境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有的企业却能保持增长态势?这个增速应该如何确定?
理性看“增长”
对于任何企业家、企业团队而言,增长是一个天天都要说的话题、天天都要做的事情。增长幅度到底应该设置多少?这是话题的中心。在现实中,笔者注意到有两种企业,一种企业对高增速很期盼,希望每年都有100%或者50%的增长,希望整个团队保持一种狼性;另一种企业呢,高层总是说要控制速度,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在企业内部,对高增速的要求并没有放松,以业绩论英雄仍然是主旋律。所以,在增长这个大问题上只有一种类型——期待高增长,在过去高速发展的几年,不时会有一些企业提出要控制速度,事实上谁也没去真的“控制”速度。
可是当2013年速度真的掉下来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原来的速度不靠谱了,不应该那么快。比如某著名酒企领导人说,一个企业的增速如果保持在5% - 8%这样的区间是比较合理正常的,也是可持续的。
诚然,这是一种必要的理性的反省。但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增速并非可以如此简单设定的。因为企业类型不一样,成长周期也不一样,企业领导人的行事风格更是各异,还有品牌力也不一样。这主要的四点决定了每个企业的增速是不一样的。拿企业类型来说,笔者曾经研究过2011年的高速增长企业群,发现它们大多数是全国性品牌,比如古井、郎酒、沱牌舍得等,它们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企业,但2013年的代表企业却没有全国性品牌的身影,而是区域品牌,比如上文提到的四个企业,无一例外都是区域品牌,有的区域性甚至很强,比如丛台这样的中型企业,仅以一个地级市为根据地。因为企业类型和品牌基因不一样,使得在同一个宏观环境下它们表现出的扩张力完全不一样。比如郎酒和衡水老白干,这两个企业类型不一样,品牌基因也不同,在同样的高增长时期,郎酒的速度就比衡水老白干快得多。
成长周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让一个中年人和一个儿童来比身高、发展速度显然不合适,企业发展也是如此。习酒与茅台不会是同一个发展速度,金沙也不会和习酒相同,因为发展阶段不同。目前金沙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有待扩张的领域非常大,所以它们速度很快。
所以,增长完全因企业而异,增速与企业所处环境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利好环境下,增速能快一点,利空环境下,增速就低一些;在快速发展期,团队劲头十足,增速可以高一点,而在形势低迷时,依然有企业保持高增长,这说明不同的企业其增长机遇仍然是不同的。
用什么去完成增长?
是的,市场的蛋糕在变小,但归根结底这块蛋糕还有。既然有,就有争头!
都说高档酒不好卖,但高达500多元的“丛台20年”当年上市,就实现了当年上量,而且能在流通走货。丛台的做法就是,在邯郸只要消费这个价位,就要让消费者首选丛台。所以在本地市场,丛台一直在挖掘消费者,一直坚持做团购,政务销量下降,就转移到企业阵地,反正不放弃这个价位。其实丛台窖龄酒有多个价位,但企业从一开始就是有意识地推广“20年”这个高价位产品,而不是随大流,也跟着去推广大众酒或者100多元的产品。这么做其实完全有必要,虽然高端酒疲软,但消费仍然存在,这时候谁尽全力去争,自然会有收获;更关键的是,对丛台来说,企业正在起步阶段,必须在高价位上树立标杆,提升品牌,然后才能走得更远。而同一个省内的衡水老白干就不一样,它已经在高价位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所以才会在2013年大力推广大众酒。
“人弃我取”历来是生意场上的法则之一,只是大势面前多数人无法下定取舍的决心。白酒企业的全国化亦是如此。笔者发现,前几年在全国化上比较积极的一些企业在2013年普遍表现出收缩的态势。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决定,省外市场的开拓往往是“难攻难守”,一旦企业降低力度,将出现大面积的溃败。所以,全国市场的开拓必须守住,而且要进取。今世缘就是这样“人弃我取”的代表,2013年逆势全国化,强势布局全国市场,在笔者看来,这不仅是勇气,更多的是智慧。
在行业调整期,跟着别人走还是跟着自己走,这是个问题!
本文标签:白酒
编辑:阿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