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创业上周五中午最后一个公布了今年半年报,公司的
啤酒业务销售额和净利润分别达到146.33亿港元和3.75亿港元,同比增长14.05%和14%,受业绩提振,华润创业股价午后迅速拉升,截止收盘,股价大涨11.24%报24.25港元,涨幅创年内最高。
从上半年的销量也可以看出,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2年上半年全国共完成啤酒产量2399万千升,华润以销售537万千升占22.38%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青啤紧随其后418万千升占全国销量的17.42%,燕京279万千升(含托经营企业)仅占11.63%的市场份额,华润半年的销售量已经接近去年燕京550.6万千升(含托管企业)的数据,可以说,受困于产能的不济和市场的挤压,燕京啤酒已经逐渐被华润和青啤甩开了步伐,国内三巨头之争实则是两强争霸局面。
而在青啤和华润的竞争中,青啤无论是销售额还是净利润都远超华润,仅以最近2年的数据为例,青啤去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231.58亿元和17.38亿元,而同期华润的啤酒业务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266.89亿港元和7.85亿港元。今年上半年仍是青啤销售数据一马当先,两项数据上仍占有绝对优势,尤其是净利润上,华润3.75亿港元的净利与青啤10.07亿元人民币的净利不可同日而语,缘何市场亲华润而远青啤呢?
青啤利润增速的持续下滑或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记者查阅最近3年青啤的半年报了解到,青啤从2009年至2011年,净利润的增幅均高于20%。这是4年内青啤净利润增幅首度跌入个位数,即使在金融危机的2008年青啤也达到了25.34%净利润增速。不能说青啤遇到了盈利危机,但却是拉响了利润的警报。
对于利润下滑,青啤也解释称受到了经济放缓以及气温偏低等问题的不利影响,国内啤酒市场增长放缓、成本上涨。对比燕京的利润增速以及公布半年报的众多二三线啤酒面临的盈利集体困境,似乎也有一定道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也显示,上半年国内啤酒市场共完成啤酒产量2399万千升,同比增长4 .85%,而2011年的增速高达11.4%,啤酒业确实遇到了增长乏力的局面。
然而华润却并未受到行业影响,上半年净利增速达到了14%,遥遥领先两大竞争对手。至少在上半年经济放缓天气遇冷等不利的客观条件对华润并没有实质影响,自从2006年华润产销量突破500万千升,首次超越青啤以来,已经连续6年占据了行业销量的龙头地位,去年更是销量首次超过1000万千升,市场占有率超过了20%,青啤以715万千升的销量排名第二,市场占有率约为14%,两者之间的销量差距越拉越大。
其实早在华润之前,青啤在“彭作义时代”就开始了加剧扩张步伐,相继并购近50家啤酒企业,长时间来青啤一直稳居全国啤酒产销量第一,然而彭作义制造的并购狂潮快速做大了青啤,也使青啤在随后付出了代价,继任者金志国显然放慢了扩张步伐,这也使得每每华润与雪花同时竞购一家啤酒厂商时,胜出者往往是不计成本的华润。
如今,华润雪花已经在23省设厂布局,且在辽宁、四川、安徽、山西和贵州建立寡头地位(市占率超过50%),并在地域上开始对青啤的大本营山东市场形成合围之势;青啤已在19个省市自治区设厂,在山东和陕西占有率分别为60%和70%,华润雪花已经在全国布局上略胜一筹,青啤的新任掌舵者孙明波面临重大挑战。
而且,从两家企业公布的远景规划来看,青岛啤酒在2011年发布2014年产销量1000万千升的战略规划。华润早在去年销量已经达到1023万千升,率先突破1000万千升,如果华润保持10%以上的销量增速,或许到2015年,华润啤酒的销量将达到1500万千升,这对于青啤来说,显然不是一个好消息。
啤酒业显然是规模制胜的行业,虽然同为酿酒行业,但与白酒动辄90%毛利率相比,啤酒公司30%的毛利率已经算是经营不错的标志,在几大巨头的疯狂竞争中,行业悄然进入微利时代已成趋势。只有扩大规模、整合公司品牌,占据更大的市场,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
对此,广发证券就在报告中指出,纵观各国啤酒发展史,中美发展路径较为一致,目前中国啤酒业与美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类似,诸侯割据已不可能,行业集中度只会继续向龙头靠拢。品牌知名度、单品利润率、品牌历史积淀等在规模化带来的集团化优势面前都将优势不在。因此,规模化才是啤酒业的生存之道,向规模要效益,向规模求生存才是企业的发展之道。
本文标签:华润啤酒
编辑:阿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