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酒,经历了60年的艰难跋涉,虽然取得了让业界惊叹的荣耀,且部分品牌获得了与其称号相应的价值认可。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白酒行业内部的无序竞争,业外资本的疯狂涌入,以及来自洋酒、啤酒、葡萄酒、黄酒等其他酒类产品的冲击。中国名酒想突出重围,继续前行,该如何抉择?
繁荣下潜藏的危机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白酒行业面临的更多的问题不是在业外资本的威胁上,而是其发展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如库存过重、价格虚高、产能过剩等,这已经逐步演化成为了整个行业的危机。
产能飞速提高——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近年来,大量资本被白酒吸引,开始疯狂涌八,带来的一个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白酒的产能不断提高。
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白酒产区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山东等省。有关数据显示,四川省计划到2015年白酒销售收入达到2500亿元,较2010年增长1 5倍,年复合增长率为20%左右:贵州省计划到201 5年白酒产量确保80万千升,力争100万千升,即较2010年增长1-1.5倍,白酒工业总产值确保1300亿元,力争1500亿元。
国家酒检中心主任钟杰指出,目前,白酒行业产能的飞速提高不是一种良性的、科学的提高,而是比较盲目的。白酒是一个高度依赖于生态环境的地域特色产业,其对地域和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如果在产能提高的过程中,所需要匹配的技术含量、人力资源以及酿造环境没能及时跟上,这是非常危险的。“只有保护和建设好环境,企业生产出来的白酒才是安全的,才是符合质量检测标准的。这是一个前提。”时下,因酒鬼塑化剂风波而牵连的白酒行业,就是最好的一剂“清醒剂”。纵观中国名酒陈营,近年来大肆扩产的速度与数量远远超越于非名酒的扩建指标。当前行业纵设十年黄期拐点,名酒扩产是否带来潜在的危机值得商榷。
由于白酒生产周期较长、所需流动资金较多,在现有金融支撑能力较弱的前提下,如此大的投资规模对整个行业来说无疑是挑战大于机遇。一旦白酒需求发生转向,对行业首当其冲就是名酒。
基酒存量不足——为白酒品质埋下隐患 有业内人士预测,在白酒这种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未来一两年里,原酒质量堪忧,甚至不排除有次品流入市场。
从目前国内主流白酒品类来看,酱香型的制造工艺最为复杂。由于要求投料和制曲温度,同时发酵和蒸馏次数较多,酱香型白酒的生产周期为1年,同时摘取的基酒要储存3-5年的时间才能达到优质酒所要求的口感和纯度。与之相比,浓香型白酒的生产周期和存酒时间要略短一些,一般3个月左右可以完成发酵。但是由于浓香型白酒是续糟配料,讲究“千年老窖,万年糟”——越老的窖池产出的基酒的品质越好,所以新建的产能很难达到优质白酒的要求。同时,浓香型白酒采取“分段取酒”,即在白酒的蒸馏过程中,酒头、酒中、酒尾的品质存在巨大差距。一般来说,浓香型白酒的优质酒产出率只有20%左右。因此,在中高端白酒放量的同时,浓香型白酒企业必须消化大量的低端白酒,衍生出较长的产品线。
对于清香型白酒来说,工艺相对简单,两个月就能完成发酵生产,基酒储存1-2年就能进行勾兑、销售。但是目前清香型白酒的市场接受度较低,仅占10%左右,并以低端产品为主。对于中高端白酒来说,也只有山西汾酒属于清香型。
在分析了几家上市公司存货产品和公司当年的营业成本后,记者发现,除了沱牌舍得、贵州茅台、古井贡酒、五粮液的基酒储量相对充足以外,其他酒厂的在产品存货均低于当年经营成本的10%,基酒存量明显偏低。虽然眼下,大家都大兴土木去扩产,但等到出厂销售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时不我待。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直以来,“基酒问题”都是大众媒体关注的焦点,质疑快速放量的白酒企业的基酒外购与年份酒虚假宣传等报道不时出现。信用危机的阴影悄悄笼罩在白酒行业的上空。
“白酒产量提升的同时一定要保证质量的提升,不能‘量升质降’,一定要‘限量提质’。”北京正一堂营销策划机构运营总监田卓鹏这样说道。
广告投入巨大——挑战资金链 在高速发展之下,白酒行业另一潜在的风险就是过度依赖营销,广告投入占比过大。
从2011年央视广告中标情况看,白酒企业的广告占比达到20%,其中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的中标金额都已达到4亿元。2012年名酒企业除了郎酒,其他更疯狂。
其实,白酒企业的广告投入并不仅仅是央视广告。对比201 0年上市公司的广告费用投入和2009年净利润情况可以看到,大部分企业50%以上的净利润都投入到了巨额的广告当中,有的企业甚至达到了120%-130%!这对企业下一年的经营造成极大的风险——一旦下一年的销售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将使企业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当年的“秦池”就是一个活生生、血淋淋的教训。
消费税等因素——增加企业风险
消费税等外部政策因素对白酒行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纵观白酒消费税的变化历程,自1994年开始征收以来逐渐趋于严格,2001年在25%-15%的从价税基础上加征每斤0.5元的从量税,复合计税方法开始执行。由于白酒消费税是按照出厂价在生产企业端征收,白酒企业为了避税,通常设立销售子公司,按照较低“出厂价”销售给销售公司,再由销售公司按照正常销售价格销售给经销商。
面对白酒企业的规避举动,2009年国家出台消费税新规——将从价税调整为20%,但是要求对计税价格偏低的白酒企业,核定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即由税务机关根据生产规模、白酒品牌、利润水平等情况,在“销售单位”对外销售价格的50%至70%范围内自行核定。这一政策加大了白酒企业的缴纳税基,但是由于“自行核定”的伸缩性较强,部分地区龙头企业的纳税标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高度。
对比2010年上市公司实际上缴消费税金额和当年营业收入的情况,一半以上企业的消费税占比在10%以下。如果未来消费税进一步从严征收,同时地方政府的保护力度减弱,消费税的突然增多,可能会影响部分企业的短期业绩。
本文标签:中国名酒
对应专题:白酒金三角 编辑:阿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