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小厂乡一家小酒厂,发现这些小酒厂已经联合起来组建了一个公司,其打造的品牌现在售价已经翻了一倍。品质好却“卖得差”的小厂酒,现在渐有起色。不过,资金与人才却成为小厂酒发展的另一种“痛”。
去年7月10日,本报《彭水小厂乡:“老酒罐”们爱喝的酒咋没香飘更远》,报道了小厂乡龙门村用传统工艺酿造的玉米酒,因各自为阵、不注重营销、品牌意识淡薄,好酒卖不起好价的事。
“一年过去,情况又大不一样了!”乡宣传委员肖小江见到记者,热情地邀记者重访。
刚到村口,只见原来“朴素”的农房现在穿上了一件“花衣”,仔细一看,原来是小厂酒打的广告,其中“毛古滋牌”、“纯粮酒”的字样很是醒目。
去年接受过记者采访的毛正华,现在已是“九门十八洞纯粮酒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
“你上次写的稿子,把我们几个‘喊醒’了!”毛正华高兴地对记者说。去年,在乡里协助下,4家最大的酒厂终于明白“单打独斗”困难多,于是成立了“九门十八洞纯粮酒业有限公司”,注册了“毛古滋”品牌,统一对外销售。
“我们也开始讲包装、讲营销,效果好得很!”毛正华又把记者拉到公路边的销售门市。这里,几个工人正在将二两装的陶制酒罐装进纸盒,准备运往县城销售。
以前,小厂的几家酒厂因实力有限,没搞宣传,走的也是“散装”路线,80%的酒售价每升仅为8元,一升只能赚三四毛钱。现在,玉米酒分为100毫升、250毫升、500毫升等多种规格进行包装;注册商标后,公司通过到县、市糖酒会开设展台大力宣传,吸引了市内及贵州、山东等地的商家前来洽谈。今年初,市里某企业一下就要了269件小厂酒。
“原来我们担心酒贵了不好卖,哪晓得现在贵了也好卖。”酒厂股东之一的陈见说。原来每升50元的酒,现在卖到118元,去掉广告费和包装费,还有几十元可赚。由于行情看好,今年350吨的产量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公司准备扩大产能。
不过,新的问题又摆在了刚见起色的小厂酒面前。一方面是缺乏资金,尽管几家酒厂抱团后,实力大增,但要扩大厂房、引进现代化的灌装设备,都需要不小的投入。
另一个让大家觉得比缺钱还恼火的是,缺营销人才。“要讲酿酒,我们几家都是好手。”毛正华皱起了眉头,“钱可以想办法借,但让小厂酒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要找到懂营销的好手,难!
本文标签:小酒厂抱团发展
编辑: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