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白酒产业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一切都变慢了。
经历了30年的狂热增长后,中国开始遭遇经济不景气带来的一个不陌生但很困惑的问题:卖不出去的产品越积越多,堆在经销商的仓库,零售终端的地板上,也堆满了生产企业的仓库。
供大于求,引发可怕的价格战,迫使生产企业拼命向经销商和零售终端压货,同时也开始积极实施直销模式,成立直销团队,打造专卖店,与商家抢夺客户资源,导致竞争日益激烈。从今年3月份开始,53度飞天茅台的价格从每瓶2000多元一路降到1400多元(2011年1月涨价后的水平),渠道商价格战越演越烈。而厂家更是下延每瓶699元的分品牌汉酱酒(后提价到799元),以及每瓶599元的仁酒,加强腰部价位的价格竞争。同年,茅台酒厂在全国实施新增200多家专卖店的战略,强化直销模式和大客户服务质量。在茅台的引领下,几乎所有的名酒企业都明白其中的竞争奥秘。
库存积压 产业增长放缓 在近几年里,库存积压的严重程度被茅台、五粮液、洋河、郎酒等大企业大品牌的销售数据15妙地掩盖了。2012年,这些企业同样面临巨大的库存压力,其经销商的库存积压也很严重,大部分经销商在上半年都在消化库存。“销售正在慢慢停滞下来”一家经销郎酒的经销商坦言,“即将到来的中秋节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竞争太激烈了,这样拼下去太可怕了。”
通过对白酒经销商和零售商的走访,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卖不掉的商品库存堆积如山的画面。“厂家宏伟目标很大,不想减产,不想错过任何销售机会,但是产品动销很慢,几乎没有快销的迹象,没有办法下只能抢团购客户,但是难度很大,因为大家都在抢。”一家名酒厂家的大区经理如是说。
消化不良 中国白酒压力山大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但是目前还处于产业的青春期,增长快速和情绪波动。很多企业在中国经济的高速拉动下,疯狂扩张,但同时也背上了沉重的政治压力和心理压力,外表鲜亮,内在脆弱,未富先大,未老先衰。
在急功近利心态之下的野蛮发展,中国白酒已尽显“早熟”之态。2012年之后,白酒产业发展将会像暮年那样阴沉郁闷,库存量比例和订单量竟会达到2000年以来最差程度。
而那些在青春期就早熟的孩子,如四川郎酒、江苏洋河酒、安徽宣酒、山东景芝酒,它们拥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能量,其疯狂的营销手段,这种足以摧毁所有人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行业破坏者的角色。
显然,库存积压正在导致整个白酒产业严重“消化不良”。
来源:新食品 文:孟跃(中国)营销咨询机构董事长 孟跃 编:王瑛
本文标签:白酒
编辑:阿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