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及营销的利器是什么?我想大多数人会说是广告。
真的是广告吗?能上央视,是所有企业的梦想,若是实现了这个梦想,企业就成功了么?我们看一下秦池,中央电视台1996年标王,广告投放6666万元,1997年又是标王,广告投放32000万元。我们再看爱多,1998年中央电视台标王,广告投放21000万元;步步高是1999年标王,广告投放15900万元,2000年标王,广告投放12600万元。这些品牌曾经非常火,但是为什么现在会日落西山呢?
每年的央视广告招标都是一场盛宴,风光的固然是踌躇满志,落榜如明日黄花。是谁把广告看得这么重?当然是广告主了。出于迎合企业急功近利的心理,一些策划公司提出“让品牌一夜成名”的口号,通过各种各样的广告操作,让消费者迅速认知,但是广告一停,销售额马上就会下跌。这样的品牌是“空壳化的品牌”,它是没有内涵的。
当广告不断发展,当声音越来越嘈杂时,人们首先会考虑到什么呢?于是,更能让人产生记忆深刻的创意,更能够针对目标消费者的广告应运而生。但是值得推敲的是,这样的广告就是好广告么?广告是为了文化还是艺术?是为了创新还是流传?笔者认为都不是,广告就是为了卖货,能引起消费者哈哈一笑或是回味很久的不一定是好广告,好广告只是一个标准,就是卖货,实现促销上量。
广告只是催化剂而不是冲锋号。很多企业不善于运用广告,总是把骑兵当作步兵,把步兵当作民兵。很多品牌看似在市场上运作得风生水起,但是三五年后就销声匿迹了。这是因为很多企业太想成功,又害怕市场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让企业恐惧,每个企业都有它固有的思维,在制定策略时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在财务报表上又总认为自己是错的,对的无法坚持,错的无法适应,这种处于成长期的企业让我们吃尽了苦头。
其实除了广告,企业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在失去灯塔或是航标时,船还要继续航行,要相信自己的决策和执行力,当走出了这段黑暗期,企业才具有抗风险的能力。现在的商界故事中,我们往往会关注到当年史玉柱的第一桶金,用赊欠广告赢来了订单,很多人在大侃广告时,殊不知当年的史玉柱靠的不是广告,只是他敏锐的市场判断力和执行力。
对于可持续的企业来说,花钱的事,就不是问题,但是要知道投入这笔钱的核心是为了什么?为了销量,不能反而成为了广告的崇尚者。孙子说过: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这个道理。企业要解决问题,而不是成为了问题的一部分。
本文标签:酒广告
编辑:阿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