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江苏省宿迁市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酒业协会正式授予“中国白酒之都”称号。这个拥有洋河和双沟两大中国名酒的群聚基地凭借独特的优势,已然跃居中国白酒重要核心产区,并强势崛起。
随着中国酒业竞争的加剧,“产区化”概念越来越成为竞争的一张王牌。那么,“产区化”的概念是怎么形成的?产区化是不是行业发展之趋势?“产区化”能否重塑行业格局?
“产区化”概念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出于促进白酒行业良性发展的考虑,对白酒产品进行了历史性的香型评定和名酒评选。
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茅台酒为代表的酱香型,以五粮液和泸州老窖为代表的浓香型,以山西汾酒、河南宝丰等为代表的清香型,以西凤酒为代表的凤香型,以桂林三花酒为代表的米香型,以白云边、玉泉酒为代表的兼香型,以景芝为代表的芝麻香型,以董酒为代表的药香型,以玉冰烧为代表的豉香型,以四特酒为代表的特香型。
由于香型的原因,从而逐渐形成了川黔产区、黄淮产区、东北产区和两湖产区,但以川黔产区、黄淮产区尤具特色和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川黔产区白酒产量占全国比重34.3%,其中四川占30.2%,贵州占2.4%;重庆占1.7%;黄淮产区白酒产量占全国比重31.4%,其中河南占10.3%,山东占10.9%,江苏占6.3%,安徽占3.9%;东北产区产量占比为13.3%;两湖产区产量占比为4.2%。
自2008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推进“中国白酒金三角”战略以来,由宜宾、泸州、仁怀为核心的川黔产区优势更加突出,这个产区拥有世界级知名品牌五粮液、泸州老窖和贵州茅台,是中国优质白酒的主要产区之一。
可以这么说,中国白酒生产高度依赖自然环境和生产工艺,这就像法国葡萄酒高度依赖葡萄原料和生产工艺一样,这为中国白酒“产区化”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业内公认的产区概念,从大区域范围来讲,只有川黔产区和黄淮产区,17大中国名酒中7席坐落于川黔产区和黄淮产区,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造就了川黔产区和黄淮产区中国名酒聚群基地的形成。
以茅台、五粮液为代表的川黔产区,在当地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下,有效地推进了产区品牌打造,使川黔白酒在行业内长期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而近十年来,以洋河为首的黄淮产区的崛起,是促成白酒行业呈现出川、黔、苏三足鼎立的产区格局的重要原因。
产区内合作是大势所趋
不能不说,四川省提出的“中国白酒金三角”、贵州省提出的“未来十年中国白酒看贵州”的发展规划,是产区内合作大趋势的主要推力,而以“茅五洋”为核心、高端白酒聚集的川、黔、苏三个白酒大省集体行动,一方面加快了中国白酒产业化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也掀起了中国高端白酒产区化发展的大幕,对未来中国酒业的发展格局起到极大的影响。
在今年第二届贵州酒博会上,贵州省委书记、省长赵克志代表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八个共同”,并以此与川酒产业加强沟通与交流,共同推进“中国白酒金三角”这个区域性品牌的打造,最后形成世界著名白酒产业核心区。
对于产区内的区域合作,实际上早已形成共识。四川宜宾五粮液集团董事长唐桥表示,五粮液和茅台作为中国浓香型白酒和酱香型白酒的代表,在联手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方面应发挥引领作用和示范性作用,使之形成共建之势,发挥抱团之力。
贵州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也表示赞同,“在竞争的同时,加强产区间的区域沟通和合作”。
唐桥进一步指出,要真正实现中国白酒国际化,必须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是当下最合时宜的平台,这有利于突破区域界线,实现跨区域战略合作。让白酒以“中国制造”的姿态,实现抱团出海,走出国门。
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明同样认为,要加快行业发展,解决白酒市场目前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打破地域界限,从地域资源优势入手,从区域整合的角度推动产业发展,而“中国白酒金三角”将担起这个重任,跨自然区域、行政区域大力整合资源,使白酒产业形成一股合力。
四川省副省长刘捷在参加第二届贵州酒博会举办的“中国酒业高峰论坛”时说,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川黔两省要进一步加强相关城市之间、企业之间资源整合和战略合作,形成跨越行政区范围的国际著名“区域品牌”,全面提升区域内白酒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中国白酒走向世界。
“产区化”重塑行业格局?
中国白酒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六大蒸馏酒之一。长期以来,产品分类和价格定位基本由企业自行决定,产区概念淡薄,这就造成了目前白酒市场上产品质量和价格混乱的现状。
消费者要想区分产品档次和品质非常困难,即使是在同一品牌下,价位重叠的产品也非常多。
在当今中国酒业竞争加剧的环境下,白酒竞争已经开始从价格竞争、渠道竞争转向产区竞争。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细化的“产区化”概念将会加快形成,而不能很好融入相应产区的企业将会面临竞争的孤立化。
中国白酒要想更好地发展、更深度的国际化,需借鉴法国葡萄酒的分级处理以及产区化概念。
众所周知,法国葡萄酒分级制度建立的要求来自商业需求,制度本身进而又成为制定葡萄酒价格的指标。法国通过产区概念的建立以及葡萄酒等级制度的制定,形成了葡萄酒产品的金字塔结构,从而更为有效地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葡萄酒庄的分级反映了市场对不同酒庄的看法,由于它们使用了同样的葡萄,更高的价格对应着同一个产区里质量更高的酒。
相比法国葡萄酒,中国白酒产区化概念有待进一步强化,也应当成为白酒行业更加明智的选择。
著名白酒专家曾祖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产区内能够很好地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必将带动整个产区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中国白酒金三角”产区仍需在做强做大、产区标识和标准化等方面继续努力,才能完成建设“中国的波尔多”的初衷。
应当承认,“中国白酒金三角”的顺利发展,必将对中国其他白酒传统产区的发展带来促进作用。
今后,随着产区化意识越来越强化,中国白酒市场将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香型口味创新将越来越体现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二是企业进行多香型经营,志在获取更为广泛的消费人群。目前,茅台、五粮液、郎酒等白酒企业均相继进行了多香型的生产与销售;三是浓香型一型独大局面难破,但酱香和清香消费比重势必上升。
对此,著名白酒专家沈怡方认为,在发展浓香型白酒的过程中,苏酒向川酒学习,并因地制宜做了一些改进。经过几十年摸索,最终成就了苏酒“甜、绵、软、净、香”五味谐和、以味为主的绵柔淡雅浓香型酒的产区特征。
在谈到产区的区域合作时,中国酒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郭五林教授表示,在技术创新基础上,各具特色的酒文化应当成为产区化区域合作与区域竞争的核心与动力,各产区也只有突出其各不相同的酒文化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中争奇斗艳、绿树长青。
郭五林进一步解读说,以茅台酒为代表的酱香型白酒、以五粮液和泸州老窖为代表的浓香型白酒、以山西汾酒、河南宝丰等为代表的清香型白酒、以西凤酒为代表的凤香型白酒、以白云边、玉泉酒为代表的兼香型白酒、以景芝为代表的芝麻香型白酒、以董酒为代表的药香型白酒、以四特酒为代表的特香型白酒,都有独具魅力的酒文化,如果我们能够深入将其酒文化发掘出来,并加以创新,便成为了区域合作与竞争的软实力。
川黔产区和黄淮产区通过自身酒体风格变革形成的核心竞争优势,通过酒文化软实力的打造,为中国白酒其他产区提供了产区化发展的经验。对此,江苏酒类协会秘书长王建英透露说,江苏要用5年~10年时间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白酒销售收入达800亿元的酿酒产业集群带,使江苏成为继川、黔之后我国又一个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
本文标签:白酒产区化
编辑:阿森